国家级经开区孕育“绿动”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3-01-16 14:53:17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 本报记者 晏澜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激发内生增长动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围绕“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壮大新动能”,国家级经开区也顺势而为,瞄准低碳化和智能化的绿色转型趋势,适合外商投资的绿色发展新机遇也正在孕育产生。


(资料图)

在日前举行的“第九届开发区对话500强”活动上,持续关注环境发展的苏伊士环境科技、施耐德电气分享了在华发展的实践案例和未来合作前景,合肥经开区从多个方面介绍了技术合作的新机遇。

“近几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开发区进行低碳化、智能化的转型升级,作为经济活动的主战场,开发区在转型过程中必然会释放出很多机会。”苏伊士环境科技大中华区总裁张军表示,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环境、绿色服务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将为具有核心技术和管理优势的外资企业带来巨大机遇。

在中国发展近50年,苏伊士业务领域逐渐由技术设施建设拓展至水务管理、固废管理、工业园区及智慧环境解决方案等。截至目前,苏伊士在中国的员工超过6500人,建造了逾400座饮用水及污水处理厂,为超过2500万人提供水务和固废资源管理服务,为16个工业园区提供环境服务。

张军介绍,上海化学工业区是集聚国际知名跨国企业最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最为先进的国家级经开区之一,苏伊士为该区提供了一体化环保方案,助力园区成为全球生态环保和循环经济的实践典范。特别是在园区内设立的水研究中心持续推动了新技术应用,确保处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准。与此同时,在苏州工业园,苏伊士运用先进的能量回收技术和梯级热能利用工艺,以及高效嵌合的产业协同模式,将园区污水处理厂待处理的污泥转变成为生物质能源,干化后的污泥作为燃煤替代每年可节省约2.4万吨标准煤。

2022年9月,苏伊士发布了全球新战略,包括在绿色环保技术、数字技术方面加大投资力度,计划5年内增加50%的研发投入用于开发新的绿色解决方案。张军直言,未来的开发区一定是绿色低碳且智慧化的,对于中国“双碳”目标发展,苏伊士对此充满信心,并会积极参与其中。

减碳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减碳需要专业的工具和人才。施耐德电气以规划咨询为引领,依托强大的创新驱动力,将深刻的行业洞察融入软件组合,为企业提供从顶层规划到落地实施的整体解决方案,保驾护航全生命周期减碳。

施耐德电气中国区副总裁王洁认为,要打造可持续影响力,企业除了取得商业层面的成功,还需带动生态圈减碳,推动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施耐德电气一直致力于赋能更多中国伙伴和用户共筑绿色未来。“中国是施耐德电气第二大市场,我们在中国有22家工厂、5个研发中心和1600多家供应商。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政府非常坚定地推进低碳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也感受到各个开发区在不断推进低碳化和数字化政策的落地,支持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未来,我们也愿意与开发区加强合作,提供咨询服务解决方案。”王洁说。

在国家级经开区排名第10位的合肥经开区正在大力建设中部唯一的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也是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的核心区块,园区的低碳化、智能化发展正在为其吸引外商投资创造更多机遇。

“近几年,开发区在低碳化和智能化升级方面开展了一些具体探索,主要体现在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两个方面。”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综保区管理局局长张露介绍,合肥经开区积极推进节能降碳、“两化”融合工业互联网赋能等工作,并为企业搭建了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电力需求侧在线管理平台,引导企业节能降耗。同时,开发区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化的进程,坚持“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大力引进核心配套企业,积极促进产业和行业内部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实现水和废物减量、再用和循环。

张露表示,低碳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为企业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合作的机遇。下一步经开区将从减少碳排放、增加负碳排放、建设绿色金融体系三个方面,聚焦能源、公交、交运、碳汇、碳交易等多个领域,寻找绿色低碳发展下的重要投资机遇。二是市场合作的机遇。目前经开区内汇集了3万多家企业,其中大部份为制造业企业,在新形势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成为必由之路,这其中孕育了大量的市场机遇。三是制度创新的机遇。合肥经开区是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的核心区域,园区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和先发地区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等政策优势,化解企业在低碳化、智能化发展方面所遇到的堵点和难点。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