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买到剧毒蓝环章鱼?山姆紧急回应! 天天精选
发布时间:2023-01-18 18:48:18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1月17日,一位深圳的网友发帖称,家人几日前曾在山姆福田店买了一盒冷冻小章鱼,打开发现里面有一只蓝环章鱼。此前,1月16日晚,微博有网友发帖称,在火锅店菜品里看到了疑为蓝环章鱼的生物。16日也有其他网友表示在火锅店发现蓝环章鱼。


(资料图片)

18日早间,山姆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供应商的产品,公司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查验供应商的相关资质证明,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制度。在了解到该网友在微博上发布的相关言论后,山姆再度向供应商进行了核查,该产品原料确认出自中国海域,且工艺过程涵盖对蓝环章鱼的控制。同时,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到该网友提及的门店进行了检查,未发现异常。截至目前,山姆也从未收到其他会员的类似反馈。在此,该公司恳请网友在有疑问的情况下,请先联系公司对情况进行核实确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困扰和大众恐慌。

以下是山姆附上的相关供应商出具的说明:

何为蓝环章鱼?

相关资料显示,蓝环章鱼(学名:Hapalochlaen maculosa),隶属于章鱼科,俗称蓝圈章鱼,豹纹章鱼广泛分布在日本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太平海域中,是一种很小的章鱼品种,臂跨不超过15厘米。可以饲喂小鱼、蟹、虾及甲壳类动物,蓝环章鱼本身并不分泌毒素,它的毒素一般由其寄生唾液腺和肌肉中的河豚毒素(TTX)引起。体型柔软,但其嘴部非常锐利,甚至能够刺穿潜水员的潜水衣。

据青岛晚报报道,蓝环章鱼尽管体型相当小,一只蓝环章鱼所携带的毒素却足以在数分钟内一次杀死26名成年人,而且目前还无有效的抗毒素来预防。蓝环章鱼所分泌的毒素含有河毒素、5-氢基色胺、透明质酸酶、胺基对乙酚、组织胺、色胺酸、羟苯乙醇胺、牛磺酸、乙酰胆碱和多巴胺。主要的神经毒是河毒素,这种毒素也可以在河豚和芋螺的体内找到。河毒素会阻断肌肉的钠通道,使肌肉瘫痪,并导致呼吸停止或心跳停止。蓝环章鱼的河毒素是由唾液腺中的一种细菌所制造的,其毒性可达氰化钾的850倍以上。

蓝环章鱼比较害羞,经常躲在海岸边的水里,它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大多数对人类的攻击发生在人们把它捡起来或拿近点瞧一瞧的时候。很多被咬的人都忽略了蓝环章鱼的杀伤力,被蜇刺的伤口很小,几乎没有疼痛感。

但蓝环章鱼会通过伤口把毒液注射到人体内,毒性迅速扩散,被感染者会觉得呼吸困难或难受,重者致死,轻者也需治疗三四周才能恢复健康。

相关专家也提醒大家一定不要轻易去触碰未知生物,特别是海洋里的生物,即使是一只小小的鸡心螺,它一滴毒液也足够放倒20个成年人。

还有哪些鲜活水产可能带毒?

常见的带毒海洋生物主要有:贻贝(又名海虹、青口)、织纹螺、蛤类、牡蛎、扇贝、河。要说明的是,我国已经有条件地开放了红鳍东方和暗纹东方的养殖、加工和食用,食用其他品种的河鱼或来历不明的这两个品种的河鱼均有可能中毒。

除此之外,水产的鲜活度也很重要,由于大多数水产品肉质细嫩、滋味鲜美,肌肉中含有较高的氨基酸,这些水产品在死亡后,体内的氨基酸会大量分解形成各种生物胺,其中以组胺最为常见,人体摄入过多生物胺容易导致一系列食物过敏反应,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危及生命。

其次,死亡水产品体内细菌大量繁殖,也可能引起大量细菌毒素的累积。因此,广大消费者应尽量食用鲜活的水产品,但是由于有些水产品保活困难,或者产地离消费区域较远,为了储运方便,只能使用冰冻水产品或者预制水产品。无论如何,消费者不得食用已经长时间死亡后储存不当,甚至有异味、发生变质的水产品。

河蟹、甲鱼、黄鳝、乌龟、鳌虾、贝类等水产品要吃活的。沙丁鱼、秋刀鱼、鲐鱼、鲭鱼等青皮红肉鱼死亡后特别容易造成组胺分解,从而引发组胺中毒,因此要特别注意此类鱼的保鲜。

相关专家也提醒大家,不要食用来历不明,不熟悉甚至不认识的水产品。不得食用腐败变质的水产品。要食用鲜活水产品,冷藏、冷冻及时,或者加工后保存得当的水产品。一旦发现水产品变质,无论多么贵重,都应该分类丢弃,避免被他们误事。不得过量食用水产品。

由于海鲜中含有较多的嘌呤物质,不宜大量食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每日吃鱼、虾类食物在50-100克为宜。

此外要科学避免水产品二次污染。生熟要分开,尽量不吃隔夜菜,水产品要尽量煮熟煮透后再吃。生食刺身的时候要注意刺身的新鲜、不要食用淡水刺身。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