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快看:【两会时间】广东高技能人才热议,这类人才将成未来趋势
发布时间:2023-01-16 22:05:06 文章来源:南方网

南方网讯(记者/吴诗航见习记者/潘晓玲)广东从“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技能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更是支撑广东制造业发展的“主心骨”。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培养技能人才成为省两会热议话题之一。

日前,人社部表彰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广东多位一线高技能人才上榜。高技能人才长期扎根一线,在攻坚克难的同时不忘传承育新。产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更好实现技能人才的代际传承?他们有着更为恳切的观点。

产业升级转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将成趋势


(资料图片)

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正由劳动资金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加速,企业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对传统单一技能的用工需求出现下降趋势。“新业态下的新职业新工种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技术技能复合型技工。”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魏文峰说道。

作为智能装备安装与调试专业、数控编程专业、数字孪生应用技术专业的综合型企业实践专家,魏文锋对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颇深。20年来 ,他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100多个车间数控化建设项目和60多个智能化升级改造项目,练就了能按产品工艺要求设计多工序生产设备配置方案并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的“绝活”。

长期深耕于智能化升级改造领域也让他看到,随着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许多行业的技术集成度、复合度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更全面的知识体系。“懂工艺和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以后,也能从事设计助理、计划管理、车间生产运维、项目管理、仓储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售后维修管理、销售管理等服务制造相关的岗位。”魏文峰说。

复合型技能人才更具发展性、创新性,能帮助企业在时代发展中保持竞争力,带动行业创新发展。鹤山国机南联摩托车工业有限公司的工业设计师刘新华便属于这一类人才,他把最新的技术融合到个性化的摩托车设计中,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性能产品成果的应用。2018年,他所负责的森科摩托推出自主全新设计的 “金刚魔兽系列”高性能车型,引领行业走向智能化摩托车的设计风潮,打开了中高端摩托车型的销售市场,也让世界认识到中国摩托车工业设计的高速发展。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刘新华感叹道,企业有技术、有创新、有设计能力,便可以开拓市场,针对用户将产品做大做强,这也是企业由制造加工型往创新技术型转化的决定因素。

赛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实战型”人才

技工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近年来,广东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省共有148所技工院校,在校生65万人,约占全国1/7,基本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来自广东的11名技能小将取得了7金1银1铜2优胜的优异成绩。广东技工在大赛中屡次摘金夺银,也代表着广东培养技能人才的水平不断提高。

“4-8年的训练时间,保证了选手有充分的经验和强大的心态。”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高级技师张振介绍道。2008年以来,张振一直负责技能大赛选手选拔、训练、参赛等工作。他多次担任世赛项目教练组组长,培养出11位世赛金牌选手。

每位世赛冠军诞生之前,都要经历多年的锻造打磨。如何培养出这么多世赛冠军,是多数人对张振最好奇的问题。“我们每年从全校学生中进行海选,首先通过理论考试选拔出大约100名适龄选手,经过8个月的理论专业知识和实操学习后,淘汰剩约15名选手进行项目分流,再经过项目学习和各类层级技能竞赛不断的选拔淘汰,最终选出世赛选手。”期间,由世赛冠军选手、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大师组成的30名专职竞赛老师对选手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除了完善的竞赛体系和良好的选拔培训机制,学校还注重到企业一线学习生产工艺,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产业升级,推进产教融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企业分担培训成本高昂的压力,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缺口。”张振说,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同时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大规模培养技能人才。

潮州菜烹饪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孙文生则以传统的“师带徒”模式为潮州菜的传承培养高技能人才。“师傅会从厨艺、厨德等多方面教导徒弟,帮助徒弟成为优秀的潮州菜厨师。”孙文生说。通过师傅带徒弟,“一对一”带、“手把手”教,让年轻学生积累经验快速成长,成为能独当一面的“实战型”人才,同时也将技艺一代代相传。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