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_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4-24 10:53:50 文章来源:互联网

1、目前我国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

2、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3、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


(资料图)

4、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

6、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

7、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

8、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9、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宜,在逐年增大的拓垦中,草地面积已在逐年缩减。

10、再加牧业生产者掠夺式的经营,超载过牧、重用轻养,甚至滥用,致使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生产力下降。

11、  (五)水资源严重短缺  我国水资源紧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资源型缺水,例如陕、甘、宁地区;二是工程型或设施型缺水;三是污染型缺水。

12、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也极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

13、我国还是世界上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为2300立方米。

14、  (六)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生物种类趋于单一化,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而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基本的自然基础。

15、  (七)城市污染环境恶化  上海、广州、沈阳、西安等城市的大气质量一直位于全球70个被监测城市中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

16、城市生活用垃圾也在逐渐侵蚀着城市的环境质量。

17、  (八)非环保产业污染严重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教育的手段,对资源开发建设进行生态环境监督监测。

18、加大立法执法力度,把改善宏观生态环境纳入法制轨道,通过科学的论证和评估,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避免因重大决策失误造成新的生态破坏  这是我国目前有共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19、非环保产业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把应由自身负担的排污费用与排污治理成本转嫁给社会,既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又打乱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

20、----------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二)采用多种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三)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三同步”方针  (四)解决水资源危机  (五)积极发挥政府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  1.依法采取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21、  2.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推进污染的集中控制,提高治理投资效益和污染防治能力;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对本辖区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定量考核,每年公布结果。

22、  3.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执行国家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认真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展跨部门的协作,加强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做好自然保护工作。

23、  4.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24、  5.积极参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

25、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认真贯彻和积极宣传我国政府关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注意维护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6、  6.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7、  总之,我们要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重点实施有关预防和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科学技术的、工程的、宣传教育的各种措施和活动。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