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看热讯:2023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案例分享:区域基础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5-31 19:19:05 文章来源:中国网财经

5月30日,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主办,北京云思智学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以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发展研讨会”,在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期间顺利举行。


【资料图】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人大附中名誉校长刘彭芝,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庚生,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技术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雍潜,云思智学CEO刘渝等各级领导、专家和一线教育管理者、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以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发展等话题。

会上,区域基础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板块中,来自北京市怀柔区桥梓中学校长郝晓丽、江苏南京电化教育馆副主任刘晓羽、辽宁盘锦实验小学校长郭一多、河南濮阳台前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张雪云分别做了分享。

北京市怀柔区桥梓中学校长郝晓丽:乡村教育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之道

郝晓丽

关于乡村教育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来自北京市怀柔区桥梓中学校长郝晓丽在其《信息技术赋能乡村师生 精准服务提升教育质量》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探索经验。桥梓中学高质量作业创新体系的构建,是紧紧围绕“乡村学校”的特点开展的,学校以大单元作业设计为切口,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从作业采集、设计、批改到学情分析与反馈、教研教学管理的全流程数字化,助力精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和素养提升,让高质量作业成为学校发展的金名片。

在实践过程中,借助云思智学高质量作业平台,桥梓中学实现了作业学情数据的常态化采集、分析与应用模式。例如,教师习惯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作业高效讲评,精准把脉学情,参照的数据就来源于每次课后作业的采集和平台的同步分析,打破传统的经验主义,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在章节练习、阶段复习等重要环节,通过高质量作业平台的应用,实现了错题的自动归类和学生个性化错题档案的建立,再通过举一反三相似题的练习让学生加强薄弱知识的巩固与掌握,实现了技术赋能教师精准高效教,和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

作为北京乡村教育的代表,郝晓丽校长也呼吁要关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包括如何通过教育科技与信息化平台优化乡村教育教学环境和优质教育体系,如何培养广大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为乡村的学生和家长开拓更有吸引力的学习方式,为中国教育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创出一条新路来。

江苏南京电化教育馆副主任刘晓羽:教育信息化助力个性化育人

刘晓羽

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深耕了27年的刘晓羽在《智能伴学全面激活教育信息化——教育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构想》的主题演讲中表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一定会助力未来教育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这一改变迫切而真实。他介绍了南京市前瞻性研究项目“智能伴学终端”,这款可以随时随地采集信息的硬件终端,解决了南京市所有平台数据采集问题。在学生习惯养成、心理健康监督、及时鼓励学生、课堂评测及答疑等方面都有极大助力作用。

刘晓羽表示,终端涉及到大量的人工智能、语言识别、语言自动判分、口语训练判分、自动批阅等方面,其中我们与云思智学合作了“精准化作业自动批阅”项目,借助其“教育+科技”优势资源,赋能创新人才培养。今后我们还会将云思智学课程产品植入金陵悠课平台上。

辽宁盘锦实验小学校长郭一多:立足“乐”理念 努力打造创新型人才

郭一多

辽宁盘锦实验小学校长郭一多的演讲题目是《以“双减”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她表示,学校秉承“快乐育人,育快乐人”的办学理念,以五育融合为特色,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育人方式。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富有活力,在教育信息化推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022年3月,学校引入了云思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项目,充分解决了走班制上课排班编课表工作量大、易出错等问题,实现了教师、家长、学校三方互动的课程管理模式。同时,通过名师双师课的应用,实现了“减负提质”“教学相长”。在专业讲解部分,由线上名师主讲,线下老师主导教学组织和活动,带学生互动、动手操作等。

河南濮阳台前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张雪云: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张雪云

河南濮阳台前新区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张雪云分享了《多元课后服务 助力学生成长》的演讲。她说,学校发挥各种资源优势,以“作业指导+特色课程”的形式全方位、多元化开展课后服务,让课后服务课程更大地发挥育人作用,让学生和家长有更多教育的获得感,让教育更有质量,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为提升课后服务的品质,解决特色课教师资源紧缺,课程开发人力不足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课后服务的需要,学校引进作业帮“云思”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填补了课后服务的缺口,为课后服务注入新的活力。

会上,关于教育数字化如何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讨论中,来自不同区域的案例都各有千秋,相信伴随着教育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区域基础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定会更加完善。

图片由云思智学提供 授权中国网财经使用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