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废品回收 回收处理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废品回收行业市场发展现状|环球速递
发布时间:2023-06-09 06:53:22 文章来源:中研网

近两年来,一些废品回收企业推出“互联网+废品回收”模式,手机预约下单,上门回收服务。


(相关资料图)

这种环保时尚又便捷的废品回收模式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回收模式新颖,上门服务让顾客省时省力,价格和重量透明,“互联网+废品回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废品回收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带动社会效益起积极作用。专业正规的废品公司不仅可以增加企业公司的效益,更能对社会带来节约成本的效果,同时也能为环境作出贡献。

废品回收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现代社会中,电视、电脑、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成了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缺了哪一个似乎都会带来不便。然而,升级换代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被淘汰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处于家用电器报废的高峰期,每年理论报废的家电量达到1亿到1.2亿台,并且还以平均每年20%的数量持续增长。

电子垃圾危害大,未来在各界高度重视下,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未来几年,我国电器电子产品将进入报废高峰期,报废量还继续大幅增加。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已经由开始以拆解为主,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如果企业想抓住机遇,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最佳作用,那么我们推荐您阅读我们的报告《2023-2028年废品回收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利益的驱动下,我国自发形成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大军,并构成了多种渠道的回收网络。

主要包括传统的供销社/物资回收企业回收、个体回收者、家电销售商“以旧换新”回收、搬家公司回收、售后服务站或维修站回收等回收渠道。其中,个体回收者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的主力军。

在《条例》和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推动下,近些年来,创新回收模式不断涌现,例如互联网+社区回收模式、两网融合模式、EPR回收模式等,但个体回收仍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主要部分。

传统的废品回收行业缺乏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给用户带来不好的体验。

而“互联网+废品回收”的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回收模式,更加方便快捷地给客户提供价格公开、整洁规范的上门回收服务,让废品回收更加高效精准,也提升了人们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废品回收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分析:

2021年,“互联网+废品回收”行业火爆,并快速走进我们的生活。传统废品回收行业迎来颠覆性的改变。

据有关数据调查,2021年各类回收公司暴增5.4万多家,除了互联网移动手机的大量普及,还有早前的电商、快递等逐渐培养了人们消费的习惯,故此“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模式才能够这么快的普及到各大城市以及郊县。

据中国造纸协会数据,2021年,国内废纸回收总量达6491万吨,同比增长18.17%。废纸回收量的上升主要是由于社会回收意识提升,废纸循环流动速度加快,以及废纸产业链部分环节降低库存增加了废纸循环的流量。

2021年中国废纸回收率达到51.3%,为2012年以来最高值,国内废纸回收体系仍有较大优化空间。

废品回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国内正规健全的回收机构并不多,往往还是有私人建立的小型回收机构,而电子垃圾处理的关键是回收问题,小型的回收机构很难完成大范围的电子设备回收任务,从而一些废旧电子设备便成为了污染环境的源头。

随着未来基金征收和补贴的范围的扩容,保有量和报废量大的铅酸蓄电池、手机、复印机、打印机等也将入围,未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市场空间巨大。

未来几年,我国电器电子产品将进入报废高峰期,报废量还继续大幅增加。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已经由开始以拆解为主,向深加工方向发展。

报告对我国废品回收的行业现状、市场各类经营指标的情况、重点企业状况、区域市场发展情况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深入的分析,着重对废品回收业务的发展进行详尽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废品回收行业的政策经济发展环境对废品回收行业潜在的风险和防范建议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研究者对废品回收行业的研究观点,以供投资决策者参考。

想要了解更多废品回收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3-2028年废品回收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