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锻造总部经济“金钥匙”|每日快播
发布时间:2023-02-02 10:08:33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 本报记者 邵志媛

中国商务新闻网总部经济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来,深圳、上海、广州、重庆、云南、杭州、济南等多地陆续出台政策,以真金白银的支持举措和配套保障机制加大总部经济招引力度,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区域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各地高度重视发展总部经济

1月20日,上海公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显示,2022年上海总部经济加快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60家和25家,累计分别为891家和531家。“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把“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作为外资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总部增能计划”,聚焦“全球总部、开放创新”,发展更高能级的总部经济。

加速总部经济建设的不止是上海。日前,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度第一批总部企业(机构)认定名单的通知,181家企业被认定为2022年度第一批省级总部企业(机构),其中山东能源集团、山东高速集团等25家驻济企业上榜,数量居山东第一。

云南省发布《云南省实施招大引强专项行动若干措施》,明确鼓励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在滇设立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企业(集团)总部,中国区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物流、采购、销售、结算、财务、信息处理等功能性总部,鼓励大型中央企业在当地新设立一级子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州、市研究制定吸引总部经济的政策。

杭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日前就《关于推动杭州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进行研究部署,明确总部经济的发展目标、推进举措和政策细则,重点实施好“星级培育”“招大引强”“杭商回家”三项计划。

广州市海珠区印发《海珠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面向2025年,海珠区将形成“1+6+N”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1”便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国际商报记者分析称,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换挡、扩容、提质、增效的新时期,传统的单向招商、划地建厂、多点布局、小规模起步的做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如何快速放大区域经济发展的集束效力和集成效应,如何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构建具有抗风险效能的实体经济综合体,如何快速提高城市资源集聚的能级和产业区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各地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发力总部经济已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路径。

“总部经济对产业和经济有带动作用,通过总部之间的合作,可以形成产业和经济协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差异化打造总部经济新高地

“总部经济一旦形成,可以给当地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两大作用:一是总部经济自身创造的内生效应,比如产值增加所形成的GDP增长、税收增加、就业人口增加等。二是总部经济带来的外溢效应,比如产业聚集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就业乘数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等。总部经济内生和外溢效应之和就是总部经济贡献,反映总部经济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度。” 宋向清说道。

以深圳为例,统计显示,2022年,深圳拥有世界500强企业10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25家。经认定的市级总部企业数量达335家,比2017年的97家增长2.5倍。市级总部企业2021年在深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约1/3,贡献税收占全市比重约40%,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力引擎。

随着总部经济红利的持续释放,后起之秀也纷纷涌现。然而,盘和林对记者坦言,由于各城市发展情况不同,所需要吸引的总部类型、企业类型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地发展总部经济,要注意发挥地方差异化优势。

盘和林举例道:“比如上海应主要吸引跨国企业总部,云南则应重视新兴初创企业总部,重庆应多吸引大型企业的中西部分支,杭州可以侧重数字经济企业的总部,深圳则应多招引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企业和港澳企业,搭建国内企业向海外进发的桥梁。”

宋向清认为,目前在我国部分一线城市和条件较好的二线城市发展总部经济时机成熟,条件充分。建议各城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围绕一个或几个行业或产业方向进行总部经济的规划、招引和建设。同时,要结合优势产业链供应链,选准招引突破口,放眼全球行业市场,拉链织网,形成总部经济集成合力。“比如各城市可以借鉴北京大兴发展航空总部经济的做法,围绕具有巨大外溢效应的资源禀赋开展总部经济的招引建设工作。”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