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中抛弃AP、IB、Alevel自创课程,是冒险自嗨还是大势所趋?
发布时间:2023-08-31 12:14:27 文章来源:顶思TopSchools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国课程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涌现了一批国际化特色高中正在尝试创新课程体系,不再单一化地使用IB、A level等老牌主流国际课程。这是否会成为新趋势?课程创新会遇到哪些挑战?

01 抛开AP、IB、Alevel,中西课程融合面临挑战

无论国际化教育的高地北上广深还是新一线城市,国际化学校尤其国际高中学段,多数年以来普遍都在采用AP、IB、Alevel三大主流课程体系。但近年来,不少学校相继开始力推自主研发的课程体系。根据顶思掌握的国际化学校办学情况,目前,采用自主研发课程的国际化高中的代表案例有北京的探月学校、达罗捷派学院等,深圳的荟同学校,上海的枫叶国际学校,以及杭州的云谷高中等。此外,也有一些公立高中的国际部采用自主研发课程。

从课程设置上看,学校自创的课程基本包含几大基础必修课和多样的选修课,都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解决问题和社会实践能力。从课程设计过程来看,有的自创课程以中国高中课标为基础进行设计研发,有的课程结合海外高中课程特色拓展延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比如,在北京的探月学校高中部,课程以中国高中新课标为基础,参考和融合了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和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探月项目和荣誉课程。

第一类,学科课程(Disciplinary Courses):分属 7 个学部之下。四个年级共有 30 多门课程,以「学科对象」为中心进行系统化教学;

第二类,特色课程(Featured Courses):东方思想、西方哲学和发展指导课,是探月的特色课。其中,东西方哲学课是吸收学养、了解人类文化的根源,由此建立中西方的对比研究;

第三类,跨学科项目(MSA Project):是为学习者广泛了解不同学科领域和SDG可持续发展目标,发展个人兴趣和潜力而设计的一类课程。结合各学科领域的经典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训练和提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月学校应用哲学课上有关自由的提问,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形来举牌

而深圳荟同学校高中部授课语言为英文,学生必修模块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人文、音乐/艺术、体育、升学指导、超级课程,其中英语、数学等科目分层教学,科学、人文、音乐/艺术科目有多门选修课。学生在10年级左右选定学习方向,包括科学、人文、艺术和综合四大领域。“超级课程”模块是荟同高中课程特色,主要包括竞赛、科研项目、人文项目等,比如丘成桐科学奖、IEEE论文发表等。

上海的枫叶世界学校课程体系包含英文学术课程、中文学术课程、英语语言课程、汉语语言课程四大支柱课程。对学生的毕业要求包括至少完成25个学术课程学分和1个育人学分,每个学分至少100小时授课时间。所有学生需完成19个学分的英文学术课程;中国学生要完成6个学分中文学术课程;国际学生则需完成6个学分汉语语言课程(中国语言与文化),达到毕业要求。

可以看出,这些自主研发的课程基本展现了中西方课程的交融,而不是单一化地使用国际课程内容及框架。

02 认可度、含金量、升学率,“原创课程”优势何在?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国内教育环境的变化,“国际课程本土化”“中国课程国际化”的呼声高涨,国际学校创新课程也正是在近几年逐步实施推广的。从升学上看,这些课程到底有含金量吗?是否会被海外高校认可?是否影响升学?

课程的含金量往往会直观体现在学生的升学录取结果上。顶思通过梳理相关学校的录取数据发现,去往世界Top30、50以及音乐艺术领域特色高校的学生并不在少数,还有部分学生获得美国藤校青睐。但总的来说,上述学校在实施新课程后的近几年才逐步有了第一届和第二届毕业生,学生数量少,未来还需要通过更多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来看到创新课程的质量。

普遍上看,到了高中阶段,升学几乎成了所有学校的“主旋律”。北京多位家长和学生在社交媒体吐槽称,北京某知名公立学校国际部近年录取成绩下滑,学校大谈“素养课程”,不提供A-Level、AP等主流国际课程,导致学生在校内上学校自主研发的创新课程,在校外高价补习A-level或AP,自行参加国家课程考试。有家长表示,如此“两条腿走路”让孩子苦不堪言。

从考评方式看,校内自主研发的课程体系确实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也就是日常表现。比如,杭州云谷学校开创性地使用“素养成绩单”,相当于一个学术作品集,是一个定性的成绩单,提供的是学习证据,而不是量化结果。另外,学生在升学中还会提交其他定性类材料,比如艺术作品集等。除了纸面材料,云谷高中首届毕业生中约1/3的学生都递交了第三方面试。这些定性材料为招生官提供了更多丰富立体的感知申请者的渠道。

类似的,在深圳荟同学校,所有年级都有“掌握式”(Master Base)考评成绩单,该成绩单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以及最后考试的分数,每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学习情况都会呈现出来。招生官可以通过成绩单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更加擅长。

而北京达罗捷派的GPA并不止计算学生的期中或期末考试成绩,而是将学生每一天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进行个性化且全方位的评定。比如考勤、课堂表现、团队合作、项目成果、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考试成绩等都会计入期末的GPA当中。

▲达罗捷派春季PBL展示现场

当然,也有一些学校对传统国际课程做了部分保留。比如,深圳荟同学校除了以自主课程为主以外,也为学生提供了部分AP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和补充,这些课程是非必修课程。校方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学生会选修4-5门AP课作为申请材料的一部分。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在校内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校外自主参加A-Level考试。

对于家长的顾虑,某知名国际学校校长向顶思透露,家长的担忧从侧面反映了融合课程面临的困境:

没有学术课程,只有核心素养课程。很多创新课程注重特长和能力培养,很难用量化的方式考评,在升学上相对地少了一条参考标准。因此,课程的国际认可度需要很长时间来认定。

03 学校自主“原创课程”是否有未来?

部分学校已经先行先试,未来自主研发课程是否会成为大势所趋?多位资深业内人士给出自己的看法。

资深教研专家马宁表示,这种做法会越来越普遍。国际课程体系和国内教育教学理念各有特色。国内课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这是一种专业素养。而国际课程更多关注的是通用素养,比如批判性思维、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而在通用素养探索上长期走在前列的国际学校,课程体系融合的重点是,如何在自己的课程体系中对学科核心素养做出解释。而无论是国际课程还是国标课程,都越来越强调对“大概念”的解读,指向了核心素养层面,这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的进一步要求是相贴合的。

另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融合创新课程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学术融合水平和方式都缺乏成熟经验,以此替代不断发展的国际课程以及中国国家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的独立课程,是不科学的,应将传统学术课程做为主体,素养课程作为辅助。

“成熟的、国际通用的课程通常以国家为单位,确立育人方向和育人目标,编写教材。这样完整的架构和体系不是一两个人能做到的。而大部分的创新课程还是以学校为单位,甚至以部门为单位开发,缺乏强大学术团队的支撑。这样的课程未来想要全面铺开,难度比较大,其作为独立课程被采用的趋势是有限的。从适用性上看,由于课程主要是充分利用开发者资源,结合学生特长及个性化发展来构建的课程,适用范围有一定制约,它们都处于探索发展状态,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上海某国际学校校长表示。

结语

课程的演变反映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迭代,课程融合需要不断探索。国际化学校的融合课程的未来,仍需要潜心实践与沉淀。

作者 | Zoey

图源 | 由学校提供

栏目介绍

行业观察:以详尽的数据、热点事件、独特的观点,丰富的维度,洞察国际教育行业最新趋势。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