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讯息:飞向北极|与猛犸象牙第一次亲密接触
发布时间:2023-06-22 17:59:17 文章来源:潇湘晨报

偏远的俄罗斯港口小镇季克西,蔬菜和水果都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而在这里,两处博物馆却给了报道团不小的惊喜。在常年严寒的小镇,民众却没有淡去记录生态、生活的热情。

同样,报道团的到来,似乎也给小镇带来了些新鲜的谈资……


(资料图)

△雪中的季克西镇。

推开三扇厚重的门,走过三道台阶,才能进入到乌斯季 - 连斯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办公室。北极圈内的季克西小镇常年严寒,任何建筑的墙体和窗户都是 " 加厚版 "。

6 月 11 日上午," 飞向北极——跟着候鸟去迁徙 " 大型融媒体报道团来到保护区,受邀与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伊利娜进行生态学术交流。在此次由潇湘晨报 · 晨视频与阿里巴巴公益联合发起的活动中,报道团追随一只从中国湖南洞庭湖起飞的小天鹅 " 晨晨 ",来到位于北极圈内的俄罗斯季克西,探寻候鸟的夏季繁殖地。

首次尝试搬动猛犸象的牙齿

走进乌斯季 - 连斯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博物馆区域,最吸引人注意力的,就是那套巨大的猛犸象骨架化石。

它来自季克西东边的河流入海口地区。" 也就是我特别想去的白鹤繁殖地。" 随团专家周海翔说。

伊利娜介绍,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猛犸象骨架化石那片区域在 27000 年至 28000 年前左右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于是从 2001 年开始,科研人员在那儿建了许多小房考古,并根据成果推断古人会把猛犸象牙作为装饰用品,以及将猛犸象骨一个挨一个地串在一起做首饰。

"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人类和猛犸象曾经生活在同一时期里。" 伊利娜拿手指着一块骨头上的痕迹," 你看,我们在这块猛犸象的肩胛骨上还发现了猎人箭头的痕迹。"

△保护区专家伊利娜为报道团讲解猛犸象骨骼相关知识。

伊利娜让报道团成员尝试搬动一下猛犸象的牙齿,记者尝试后只觉异常沉重。

" 猛犸象一生换 6 次牙,成熟的猛犸象有 4 至 6 颗牙齿。" 伊利娜说," 刚刚你们感受了牙齿重量,可见猛犸象下颌骨非常坚硬,咬合力也非常强。"

在保护区,还有一种珍稀动物,名叫麝牛。麝牛是大型极地动物,是冰川纪存活下来的古老生物,低矮粗壮,尾特别短,耳朵很小,眼睛前面有臭腺,嘴边除了鼻孔间的一小部分外,都被毛所覆盖。牛的角是从头顶侧面长出的,而麝牛和羊类一样,是从头顶上长出,还有着羊类的牙齿,于是科学家将它定义为 " 牛和羊的过渡物种 "。然而,由于人类之前毫无节制的捕猎,在 20 世纪初,俄罗斯的麝牛几乎全部被射杀,几近灭绝。

为了恢复麝牛数量,1974 年,萨哈共和国的科研专家们从加拿大购买了 24 头麝牛,用直升机运送到了俄罗斯,圈养在勒拿河口附近,试图先人工饲养,再放归大自然。结果不到两个月,一场暴风雪摧毁了两米高的围栏,24 头麝牛分为两个群体全部 " 出逃 "。

" 麝牛原本在广袤的苔原地区,你们把它圈养起来,人家局限在这地方不跑了才怪呢。" 随团向导李建芳笑着 " 吐槽 "。

专家们想尽办法,用麻醉枪重新抓到了一队往南逃跑的麝牛。" 这一群 12 只,找到之后只剩 10 只。" 伊利娜说,于是南边的这群麝牛继续圈养,而北边的那一群麝牛在无人区自由生活," 有人曾经在北方、勒拿河三角洲西北部的出海口地带看到一群一群的麝牛自由自在地生活着。"

" 看来跑了的生活得更好。" 伊利娜眨眨眼," 这也能说明,麝牛这种珍稀动物对我们当地环境的重新适应是成功的。"

原住民博物馆讲述渔猎文化

下午,司机巴维尔带着众人来到季克西镇的一处原住民博物馆。

" 巴维尔说这是他朋友收集的各种老物件,内容非常丰富。" 李建芳转达," 基本上是季克西原住民在近代以来渔猎生活的各种物品,还有许多动植物的标本资料。"

博物馆门口,馆长亚历山大右手打着石膏,用左手与报道团各位成员简单示意,随即同李建芳耳语一番。

" 他说他只能陪我们 15 分钟,接下来就要去忙别的事情。" 李建芳无奈转述。

走进博物馆,众人很快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东西实在是太丰富了!密密麻麻地堆放在各处,两间屋子无声承载着道不尽的渔猎文明。

生锈的铁匠鼓风机、各式各样的渔枪、捕猎的兽夹从小到大散落一地。"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这么完整的兽夹系列。" 周海翔蹲在地上拿起一个夹子仔细观察。

另一间屋子摆放着一个更大的猛犸象化石骨架,用铁丝固定在房间中央的架子上,可以想象这头猛兽如果活着,个头能挤破这个房间。

" 这头象被发现的时候,是从永冻层的冰块里解冻的,当时每块骨头上还有 5-7 公斤的肉。" 亚历山大与众人分享,仿佛在讲一个原始而遥远的神秘故事," 这些带着肉块的骨头引起野兽争抢,我们搜集了超过一公里,才把这些散落的骨头寻找完整。"

△亚历山大向报道团成员展示一块猛犸象下颌骨化石。

除了猛犸象,博物馆里还有大量的动物标本,以及一只小天鹅的标本。" 这里有许多都是当地人捐赠的,包括我的老朋友巴维尔,一有钱就会捐给我们去修缮保护它们。" 亚历山大精心守护着这些馆藏,他把大量时间都倾注在了这里。

时间过得很快,从一开始的 "15 分钟 ",亚历山大最终陪伴了报道团成员 2 个小时,他一直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每件物品背后的故事。

" 欢迎中国的朋友来参观,你们来到这里就是我的朋友!" 亚历山大并没有收取报道团门票,但随团志愿者周自然与他惺惺相惜,掏出 1000 卢布作为捐款给了博物馆。亚历山大的儿子提出要开车送各位回去,但大家不愿意再麻烦他们,径直走了回去。再回头看去,亚历山大一家人走出博物馆陪同护送,一直目送报道团到很远很远。

潇湘晨报记者章杨梓昕 摄影记者袁召辉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 " 晨视频 " 客户端,搜索 " 帮忙 " 一键直达 " 晨意帮忙 " 平台;或拨打热线 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 19176699651。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