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均流量超90万 港人扎堆来深 跨境消费进入“双向奔赴”期
发布时间:2023-08-08 23:24:01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2月6日通关后,内地访港旅游还未完全复苏,“港人周末‘挤爆’深圳”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周均流量超90万


(资料图片)

香港特区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6日全面通关至7月末,近半年来已有超2245万人次香港居民进入深圳。平均下来,每周有约90万人次香港居民入境深圳,若加上高铁口岸和海路口岸,数量或达百万级别。

从恢复进程来看,在全面通关后一个月内,香港居民经陆路和海路口岸出境的周均流量便迅速恢复到约105万人次,后续三个月除大型假期外基本维持在周均110万人次上下浮动。

6月下旬开始,在端午节、特区成立纪念日等密集的节假日带动下,周均流量开始二次攀升。也是这时开始,“港人周末‘挤爆’深圳”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至7月中下旬,即便无节假日驱动且受台风来袭影响,周均流量均已达到130万人次左右。可以预见,随着暑假来临,以及香港西九龙高铁站直接通达的内地城市越来越多、班次越来越密集,香港居民来往内地城市将更趋频繁,并有望以深圳、大湾区为起点,逐步拓展深入至内地各个城市。

消费场景与体验是港客跨境消费主要动力

作为离香港特区最近的城市,深圳是港人北上内地的首站,也留驻了最多的香港访客。为何旅游资源并不突出的深圳,能吸引大批香港居民于周末北上?

交通的便捷性对于促成频繁的异地消费至关重要。在“港车北上”允许通过深港陆路口岸之前,公共交通是港人在深圳的主要交通方式。而优质购物中心遍布深圳市都市核心区,特别是罗湖、福田等临近口岸的区域,且大部分为直接与地铁口相连的TOD商业,为游客和消费者提供了诸多便利。

性价比是跨境消费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疫情以来,无论内地还是香港,本地经济和居民收入都受到巨大冲击,理性的消费观念成为主流。与此同时,内地和香港的基本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香港赚钱、深圳消费成为高性价比的生活方式,餐饮、水疗、按摩、美甲、洁齿等服务型消费尤其如此。

消费场景迭代升级,提供多元化的消费体验。在疫情之前,伴随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及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深港两地融合度不断提升,早年以“赴港消费”为主的单向跨境消费模式逐渐转为“双向奔赴”,彼时便捷通关及高铁开通加速了港人对北上休闲消费的探索,周末口岸附近及轨道交通可达的成熟商圈已不乏港人前来消费。此番热度飙涨,除了阔别三年久别重逢的新鲜感外,也在于内地消费场景在这三年间确实已更进一步迭代升级。

据戴德梁行最新的《跨境消费复苏观察》报告统计,自2020年至2023年中的三年半间,深圳共迎来185万平方米优质购物中心开业,其中有中洲湾、后海汇、万象食家等融合科技、艺术、青年文化、美食、市集等等独特定位的购物中心。除此之外,还有欢乐港湾等融合海景、公园、生态的亲海体验式非标商业。在具体业态方面,关注传统零售品牌及个性化、原创品牌的引入的同时,亦结合消费者在社交、体验、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大大丰富了商业形态及消费体验。山姆、盒马等会员制和新型零售业态、新中式糕点如鲍师傅、新茶饮如阿嫲手作、地方特色菜系如川湘菜、新疆菜等等餐饮品类都成为近期港人消费的热点,共享主机游戏卡座、迷你KTV、自助按摩椅等新式娱乐和体验设备遍布商圈,给阔别已久的香港同胞带来不一样的消费体验。

内地访港旅游仍未完全复苏

反观内地旅客赴港的情况,从人流规模看仍未恢复至疫前水平。

香港特区入境事务处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6日全面通关至7月末,近半年来有超1270万人次内地访客经海陆空口岸入境香港。而根据香港特区旅游发展局数据,2018年和2019年分别有5104万人次和4377万人次内地旅客访港。可见,内地旅客访港流量仍处于复苏进程当中,未及往年正常水平。

消费习惯改变,文化和体验成为赴港新关键词。疫情之下国内消费行业特别是跨境电商、免税店以及奢侈品门店快速发展,承接了中国内地大量的奢侈品及免税商品的消费需求,也令内地访港旅客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发生深刻改变。

自全面通关以来,众多内地访港旅客除了跨境购物外,开始在香港践行“特种兵”、城市漫步/City Walk等轻消费、重体验的内地新兴的旅行方式,探求具有独特本土风格和文化魅力的场所。位于西九文化区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博物馆两大重量级文化场馆在疫情期间开幕,全面通关后旋即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游客前往参观。而遍布香港但常藏在不起眼角落的书店、唱片影像店、动漫周边店、中古店等展现香港多元文化魅力的小型店铺也吸引了文艺青年和小众圈子爱好者不断寻访。

大型文化娱乐和展会活动吸引内地游客。除了周末及节假日外,内地旅客访港还明显受到大型文化娱乐和展会活动所驱动。疫后,大型文艺活动率先重回香港,3月 Clockenflap音乐节、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以及林俊杰演唱会相继启幕,吸引了大量内地和国际旅客前往参与。4月中旬至5月中旬的五月天、周杰伦演唱会和五一黄金周也进一步推高了内地旅客访港流量。但无大型文化娱乐活动期间,流量往往有所回落。7月中旬,香港书展的火爆也吸引了大批内地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旅客前往,7月22日周六当日有超15万内地访客入境香港,达到近期高峰。

此外,近年来,香港商业地产市场诞生了许多新场景、新体验,也成为赴港游客打卡、消费的新热点。

跨境消费呈现“双向奔赴”的趋势

戴德梁行研究院副院长、华南及华中区研究部董事张晓端认为,优化跨境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体验,有利于进一步活跃跨境消费。

粤港澳三地政府和商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跨境消费增长,疫情之后更是不遗余力。自全面通关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圳市各级政府便频频举办各类面向港澳同胞或以香港为主题的促消费活动,本地商家也不断推出港澳居民专属优惠并升级服务支持,交通基建、金融服务等配套措施持续助力提升互联互通水平。这些举措也为致力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跨境消费活力的城市提供了案例和借鉴。

此外,现有的跨境消费体验也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例如,通关流程中,可以进一步优化“健康申报二维码”申报和查验环节、增设安检机以缩短通关等候时间;收款环节中,应依法保留现金支付渠道,考虑扩大境外银行卡刷卡等付款方式支持;旅游景点和公共文化设施在客流承载能力许可时,或可保留一定量的现场购票/进入名额等等,多措并举,进一步优化跨境消费和旅行体验。对于商业地产运营而言,也应积极提升服务、升级双/多语导视系统、扩大收银系统支持范围、做好配套指引和客户服务,在跨境消费的浪潮中把握机遇。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华南及华中区董事总经理程家龙认为,跨境消费“双向奔赴”,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

由追求商品及性价比出发的跨境消费,到消费体验中衍生出的对文化、风俗、习惯的理解,港澳与大湾区内地城市间的跨境消费呈现“双向奔赴”的趋势,其意义不止于扩内需、促消费,还在于对粤港澳大湾区双向理解与融合的促进作用。

香港、澳门和内地泛珠三角区域同宗同源、文脉相连,历史上无论国内国际局势如何变幻,三地之间的交流从未完全切断。自改革开放、港澳回归,三地融合发展不断深化,跨境交流更趋活跃。

疫情三年的物理隔离在相当程度上阻滞了这一进程。如今各种阴霾散去,由港澳居民大规模北上消费,重新拉开了普通民众之间跨境交流的序幕。这一现象一改过去以内地为主要推手的“单边主导”格局,内地和港澳开始“双向奔赴”——以边境口岸及邻近区域为起点的跨境消费热潮也将随着便捷的交通网络不断深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各个城市,乃至进一步扩展至内陆腹地,为大湾区一体化乃至三地的互通融合带来了新的助力。

与此同时,由跨境消费带来的民间交流互动的增强,也将一定程度弥补长期以来以政商主导和经贸合作为主要内容的跨境融合的不足,随着居民层面的沟通交流不断拓展和深入,了解和互信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才能真正凝聚一体。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