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造车新势力盯上中国市场,水土不服还是复现特斯拉式成功?
发布时间:2023-06-21 14:40:46 文章来源:懂车帝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梁浩斌)与中国市场其实类似,在过去十年间,电动汽车的发展吸引了美国的众多新势力车企入局,比如Rivian、Lucid、法拉第未来(FF)、Fisker、Nikola、Canoo、Bollinger等等。同样与中国市场相似的是,近几年也有不少美国的造车新势力面临破产境地。


(相关资料图)

不过其实也能看到,这些品牌在产品上都有意无意地与特斯拉拉开了差异化,主打不同的市场。比如Rivian和Bollinger主打皮卡、大型SUV;FF、Lucid主要在豪华车市场等等。当然,与特斯拉相比,这些美国造车新势力的规模都还很小,并且大多都还未正式开始大规模交付。

目前来看只有Rivian、Lucid是已经累计有四位数以上的交付规模,FF和Fisker直到最近两个月才开始第一批交付。

尽管目前的交付规模不大,但这些美国新势力车企似乎都开始盯上了中国市场,这跟国内新势力车企较为保守的海外策略倒是有点不同。

“特斯拉杀手”Lucid将入华,未来还要落地建厂?

最近前集度用户发展与运营副总裁朱江加入了Lucid,而据他本人透露,美国造车新势力Lucid开始为进入中国市场做准备了。

Lucid其实创立的时间很早,在2007年由两位华人:特斯拉前副总裁兼董事谢家鹏、甲骨文前高管温世铭创立。最初Lucid公司名为Atieva,业务是电动车三电系统研发(谢家鹏此前在特斯拉正是负责电池研发),定位为Tier1。

转折点是2013年,前特斯拉VP,Model S 总工Peter Rawlinson加入了Lucid担任CTO,后来公司在2016年更名为Lucid Motors,并正式宣布其开发高性能豪华汽车的计划。

目前Lucid官网上有两个系列车型的规划,分别是Air和Gravity系列。目前在售的则只有Air系列,Lucid Air入门配置的Pure车型起售价87400美元(约合62万元人民币),而最顶配的Lucid Air Sapphire起售价则高达249000美元(约合178万元人民币)。

定位高端、性能豪华,高昂的售价注定Lucid的销量不会太高。今年第一季度,Lucid财报显示,其产量和交付量仅分别为2314辆和1406辆,而去年全年Lucid的产量和交付量分别为7180辆和4369辆。

实际上在更早前的公司规划中,Lucid就准备在2023进入中国市场,还将会在中国建厂并生产一款全新车型,估计是用于走量的中端车型。而从去年开始,Lucid官网上就已经在中国开启招聘,包括数字信息化、硬件工程、采购、供应链、人力资源等岗位。

倒闭后重生的Fisker,预计最快明年在中国投产

巧合的是,Fisker其实也是在2007年创立的,当时的创始人,著名汽车设计师Henrik Fisker用自己名字作为公司品牌。

Fisker的首款车型是增程式混动超跑Karma,当年由于赶上了环保风口,众多欧美明星都曾是这款车的车主,于是一时间Fisker名声大振。不过这款车由于当时技术不成熟,出现起火等一系列质量问题,最终到2014年以创始人Henrik Fisker拍卖Karma公司变现收场。

Karma被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万向集团收归囊中,然而实际上Fisker的logo和公司名称其实由Henrik Fisker的另一家公司持有,于是到2016年,Henrik Fisker又开始了造车之路,创立了Fisker公司,开始将目标放到纯电动汽车上。

2020年,Fisker 旗下的首款纯电动SUV车型Ocean正式亮相,在去年11月,Ocean在麦格纳位于奥地利的工厂中投产,今年5月正式开始交付。

Fisker Ocean相比Lucid则要亲民得多,起售价为37499美元(约合26.8万元人民币),最高配为68999美元(约合人民币49.5万元)。

最近Fisker高管一行到访中国,随后官网官宣将在2023年在中国设立交付中心,并在2024年第一季度开始交付Fisker Ocean,行动十分神速。

这意味着Fisker将成为特斯拉之外,中国市场内第二家在传统汽车品牌之外的海外纯电汽车品牌。

甚至Fisker还像特斯拉一样,准备在中国本土建厂生产电动车。虽然官方没有确切消息,不过Fisker公司CEO自己透露,公司最早2024年会在中国投产,届时Fisker Ocean产能可以增加至7.5万辆。

写在最后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以及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最高的市场之一,中国成为各大电动汽车企业的目标市场也在情理之中。实际上Fisker Ocean最先交付的国家就是位于欧洲的丹麦,

正如国内造车新势力以及传统车企的电动车海外布局,第一站集中在挪威等欧洲国家一样,这些市场对于电动汽车的接受程度较高,相对来说机会也较多。

不过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中,没有了品牌知名度的加持,美国造车新势力们落地中国后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