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手加强旋转,使得平野美宇拿下关键分,孙颖莎要强化前三板技术
发布时间:2023-07-03 02:12:45 文章来源:二郎神侃球

WTT萨格勒布站挑战赛女双决赛,谁也没有想到孙颖莎爆冷输给了平野美宇。双方这场比赛很胶着,孙颖莎在率先拿下第一局的情况,第二局比赛就出现了松懈。而平野美宇正是从第二局比赛开始,找到了限制孙颖莎的办法。孙颖莎的发球轮总是被对手直接抢攻,平野美宇接发球正手挑打,接发球反手拧拉已经多次得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之前笔者在文章中就说过,孙颖莎在混双比赛的接发球轮容易冒高,可是很多孙颖莎的粉丝就是不相信这一点。平野美宇通过单打比赛给这些粉丝好好地证明了一下,孙颖莎在比赛当中只能在反手打相持,而相持球也是孙颖莎的优势。

孙颖莎虽然粉丝比较多,但是必须要清醒地看到自身跟竞争对手存在的技术差距。不管是混双比赛还是单打比赛,孙颖莎接发球环节都不会反手拧拉,之前对战王艺迪和林高远的混双比赛,回球冒高,结果被王艺迪直接正手挑打。

孙颖莎跟平野美宇决胜局的最后一分,平野美宇先是反手加旋转,孙颖莎轻飘飘地回过来被对手反手快撕。应该说这就是双方技术实力上的差距,平野美宇并不缺少反手的旋转以及速度,孙颖莎这场比赛明显轻敌。之前对战韩国选手朱芊曦的比赛,就是被对手连续加旋转之后逆转了比分。

平野美宇是日乒选手当中正反手技术实力都很均衡的选手,虽然这个选手经常输掉不该输的比赛,可是面对国乒选手还是展现出了灵气。孙颖莎在比赛当中也想加强反手进攻,无奈平野美宇的反手进攻也不缺质量,双方比拼反手是半斤对八两。

在最重要的第六局比赛,孙颖莎前三板的环节连续丢分,被平野美宇10比6拿到了局点。随后孙颖莎反手坚持打相持,反手变得耐心了很多,又将比分追成10比10。平野被追平比分也是进攻着急导致的结果,最后时刻拿下了第六局,还是在于接发球环节有优势。

因为打到10比10之后,双方各有一轮发球,这个时候比拼的就是前三板了。哪个选手的发接发进攻更有优势,哪个选手就能得分。或许有些球迷认为孙颖莎为什么不用正手进攻?那是因为孙颖莎必须要反手顶住对手的进攻之后,才能腾出手来转正手。

可这场比赛平野美宇坚持跟孙颖莎打反手,不给孙颖莎正手进攻的机会。 除非孙颖莎能够接发球直接正手抢攻,但是很多球迷并不了解孙颖莎的正手还是以相持为主,并不具备接发球直接抢攻的绝对技术。

并不是孙颖莎不想正手进攻,对手就没有想在正手环节跟孙颖莎比拼,当然也不会给孙颖莎进攻的机会。即使在反手比拼环节,孙颖莎也是退台次数比较多。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反手进攻的质量,孙颖莎只有站位靠前的时候,才能够在反手进攻当中占据上风。

可孙颖莎第六局比赛没有把握住关键分,到了决胜局的比赛前三板环节全面落于下风,反手打相持又被对手适应了进攻节奏,所以始终处于落后追分的状态,甚至一度出现了2比6大比分落后。孙颖莎在决胜局接发球也想直接拧拉,但是失误太多。

平时根本不注重接发球的训练,真正具备接发球拧拉技术的,也就王曼昱、钱天一、蒯曼少数几个女队选手。这场比赛与其说是输给对手,不如说是输给自己。如今孙颖莎还年轻在反手相持环节还有优势,可一旦张本美和这样的日乒选手真正成长起来,孙颖莎就不具备优势了。

当我们的竞争对手也具备相持球能力的时候,那么国乒选手不具备的技术短板就展现了出来。平野美宇这场比赛就给国乒上了一课,不要老想着进行奥运会的布局,还是好好打磨一下年轻选手的技术,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孙颖莎不光在单打比赛接发球不占优势,混双比赛更是如此。

真正的隐忧还是在奥运会的混双比赛,一旦日乒在接发球环节重点针对孙颖莎,那么国乒赢球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孙颖莎平时还要多练一些发接发的直接抢攻战术,幸亏这些年平野美宇很少跟国乒主力交手,从而使得国乒教练组产生了松懈。

虽然这场比赛输给了对手,但是孙颖莎的正反手技术厚度还是在线的。这场比赛孙颖莎的回球质量缺少侵略性,老是跟对方拼反手相持,自己的发球轮又被对手给直接抢攻,才是全面落于下风的重要原因。

目前来看也就王曼昱还稍微具备一些前三板进攻的技术优势,但是小王长期缺少体能教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她参加奥运会单打的竞争。国乒目前要力捧孙颖莎和陈梦参加奥运会单打,但是通过这场比赛来看教练组要进行调整了,要不然奥运会夺冠的可能性不大。

九月份举行的亚运会孙颖莎还会跟平野美宇交手,不知道那时的孙颖莎能否找到破解之道,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