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热讯:基于核心素养的双线融合教学探索
发布时间:2023-05-10 10:11:06 文章来源:东方资讯

基于核心素养的双线融合教学探索


(相关资料图)

——厦门市演武小学以数字化建设赋能学校发展

厦门市演武小学创办于1925年,至今近百年。近年来,学校赓续与厦门大学的渊源,涵育了“养正开新”的学校文化。学校依托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项目——“探索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有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打造智慧校园,以数字化建设赋能学校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双线融合教学,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成为学校数字化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涵育“养正开新”学校文化,为数字化建设打下根基

演武小学依山傍海,与闽南名刹南普陀寺、厦门大学毗邻。学校原校名为养正义务小学,地址在南普陀寺原佛教养正院,办校伊始,校名“养正”,期盼“蒙以养正”。1985年,学校迁址到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师的原演武池旧址,并把校名正式改为演武小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就读于演武小学。1995年8月,杨振宁参加在厦门大学召开的学术会议时,会见了母校师生代表,并写下:“好好读书,创造美好的未来。”以此来勉励师生。

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开创者、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曾在这里任校长。这里还走出了郑兰荪、田中群等多名院士。

学校认为,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人”,创建现代新型学校,必须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因此,演武小学传承鼎新,将“养正开新”作为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时期的文化核心。

“养正开新”的总体要义是:涵养生命正能量,开创生命新气象。其中“养正”是指“养正体,养正行,养正思”,“开新”是指“开新知,开新力,开新思”。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了“演武修文,学小成大,养正开新”的校训,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插上了自由翱翔的翅膀。

2020年,厦门市教育部门启动了智慧校园建设,演武小学成为为数不多的“三星智慧校园”之一。学校全面规划,坚持从本校实际出发,轻装上阵,自主研发,打造了高效简洁的智慧校园系统。2018年学校“探索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有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成为福建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项目。2018年学校“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福建省省级课题,2022年学校“‘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行动研究”成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年度规划课题,这两个课题研究有力提升了学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水平,对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进行全面总结,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教学中融合线上检测数据,明确线下教学方向

学校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线上检测数据,使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更加聚焦核心素养。

一是依据课前检测数据,确定教学思路。在实施教学之前,教师利用电子书包的“预习”和“闯关”功能,通过精选习题,让学生限时完成,教师查看自动生成的正确率、错误率,得知每道题的难易程度,了解学生的困难点在哪里,从而使课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借助课堂检测,实现分层学习。采用电子书包进行实时检测,教师依据检测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再进行分层教学。比如,在英语课堂上进行口语学习时,演武小学的传统做法是学生录好语音,教师逐一检查并纠正。现在,通过语音识别等功能,直接对学生的发音作出及时且准确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借助闯关的形式,让学生实现分层学习。教师对闯关不成功的学生进行集中再辅导;对闯关成功的学生,则进行更高阶的挑战学习。

融合线上学习资源,让学生在线下做到自主学习

学校开发大量线上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两端教学模式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是开发微课资源,辅助线下学习。针对线下学习的局限性,发挥线上学习优势,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承接”“挖掘”和“启发”。例如,教师制作微课资源,提供给学生预习和复习。学生借助微课预习,做到带着问题进课堂;借助微课复习,实现对知识的提炼、梳理、检测,最终达到提高线下学习效率的目标。

学校连续举办28届“演武杯”教学评比活动,紧跟当下热点教育话题对“演武杯”进行迭代升级,开展符合演武特色的双线融合视域下的学思行教学模式研究。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激励教师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积极参加每年厦门市教育部门举办的微课大赛。为提升教师微课制作水平,学校购买了210个动漫制作账号,聘请动漫公司开发演武特色的动漫人物,到校开展动漫微课专项培训,教师结合动漫形象制作的微课,显得更加活泼有趣。近期学校还与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为学校量身定制一套吉祥物“小文”和“小武”,配置进入学校动漫创客教学平台。吉祥物的形象可以让教师、学生在制作微课及动漫时随时调用。

二是借助差异资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开发出有差异程度的线上学习资源,并将之推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为学困生开发“学前准备”“简化知识结构”“有效预习”资源,消除他们的焦虑。而针对能力较好的学生,开发和推送需要较强思维能力的在线学习资源,拓宽其知识面。

创客中心线上线下融合,助力学生数字化素养提升

在厦门市第四届、第五届中小学创客大赛决赛中,学校有近200人入围,最终39人次获得一等奖、57人次获得二等奖、56人次获得三等奖。从2020年12月开始,学校成立“演武养正创客中心”。中心占地两个楼层,设有5个实验室。创客中心有学生200余人,下属8个创客社团,包括图形化编程社团、人工智能社团、无人机社团等。

学校利用线上复合资源,让学生学会实践创新。学校购买了“创客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涵盖6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其强调以STEAM理念为指导的跨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学习编程、手工及工具使用等相关知识技能,选取贴近生活、充满童趣的创意案例,让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掌握创客技能。

如今,厦门大学的教师已经成为演武小学的“智慧库”。在学校的“创客”培养过程中,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派出多名教师,每人与一名演武小学教师结对,形成“1+1”培育模式。他们共同指导小学生在人工智能、无人机、3D、物联网等多个领域的学习,帮助学生叩响人工智能的大门。

线上交流平台,成为师生素养提升舞台

学校搭建线上交流平台,让学生实现远程学习,让教师实现远程教研,为师生素养提升提供了数字化舞台。

对学生而言,在线交流实现线上线下多元融通。学生可以向网络平台直接寻求帮助,也可以通过BBS寻求他人指点,还可以邀请教师、同学共同讨论。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向千里之外的教授寻求指导。

对于教师而言,利用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教研融合。学校构建网络研究共同体,作为片区的中心校,演武小学除了开展线下教研活动,还通过协作圈的交流平台,分享资源,共同策划线上活动。学校作为电子书包协作圈的成员,与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民小学、民立小学组成协作圈,坚持与这些合作校共同研究,开展线上评课活动,并与线下的主题活动相结合,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学校积极与其他学校建立姐妹校或结对关系,通过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实现协同发展。学校定期组织教育教学成果经验交流与展示推广活动,主动向区域内外学校和家长开放,示范引领效果良好,受到广泛好评。

在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牵头下,学校还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建国小学、临夏县新集镇新集中心小学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四所学校结成姐妹校,除了相互派出教师跟岗学习外,还开展远程支教活动,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协同发展,收获诸多好评。

建立360°评价体系,全面赋能学校发展

学校360°评价体系已经实施7年,着力用好评价这个“指挥棒”,全面赋能学校发展。

首先,学校建立360°学生评价制度。制定《演武小学360°学生评价管理制度》,所谓360°,就是多角度、多维度。学校以“五育并举”为评价原则,对学生在校内外的点滴进步进行过程性评价与褒奖。学校还发挥家庭评价的作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日常习惯、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评价中来,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与全面发展。

该体系通过给学生颁发“金、银、铜”三星形式展开,学生在习惯养成、学习成绩、体艺特长、家庭劳动等各个方面表现较好,都能换成一个铜星。教师可通过手机移动端时时为学生申星评星,系统自动为学生晋级升星,后台数据统星兑星,形成一系列可感、可视的学生成长数据图谱。所有这些换星过程,都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

其次是360°教师专业发展评价。360°教师评价原型来自学校绩效考核方案。其参考教师职务职称,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的智慧校园平台记录教师入职以来的人事档案与专业成长路径。该评价体系从教师的师德、德育工作、教学能力、教科研成果、指导教师与学生取得的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形成过程开放、操作简单、高效实用、共建共享的评价体系。同时,学校做到评价与奖惩、评价与任用相结合,激励教师不断成长。学校构建出适合演武教师的“四格三环五阶梯”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组建“骨干引领、学科联动、团队互助、整体提升”的研修共同体,为“四格”教师创设多级发展平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再其次,学校进行课堂评价改革。学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平台记录课堂40分钟教学过程数据,并依托SOLO分类理论,对每名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进行精准测评;通过数据说话,使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从而主动调整课堂教学进程。这种方法,能实现教学过程可收集、数据可分析、评价可量化、结果可复盘。

最后,学校自主研发学生成绩分析评价系统。该系统由班主任通过协作平台向各学科教师采集期末学习评价,并将数据源导入系统,而后系统运用云计算和数学建模的方式,将原始数据进行深度加工,由单一的每学期学科学习评价,统计计算得出各类可分析的应用数据,并通过预制可视化仪表盘,形成各类可直观分析的数据统计图表,从而代替烦琐的手工录入与公式计算,不但减轻一线教师的负担,也为教研、教务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王志勤)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