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研究:研究疯狂
发布时间:2023-07-29 09:11:24 文章来源:哔哩哔哩

人,不会无缘无故发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是,世界上有很多人都陷入了疯狂。然而,这个疯狂,却不是所有人共识中的“疯狂”。假如我们要去定义这个疯狂,那么我们就需要统一我们之间的度量衡,以使得彼此都能接纳“疯狂”这个概念。

瞧见没?尽管每个人嘴里都能轻易地说出“疯狂”这个词,但是每个人理解的“疯狂”却都是不尽相同的。有的人恐惧这个词汇,并且拼命让自己远离这个词汇。“没有人想被当做疯子”。而有的人却是对这个词汇极度迷恋,甚至自称自己为“疯子”。“姐姐好疯,我好爱!”

疯狂,是一种状态。

刨除掉社会框架中暗戳戳埋下的暗示,看到这个词汇背后的内涵,我们所读取的,是不偏不倚的,一种客观的阐述。“疯”,有疯癫的意味,“狂”,则有失控的感觉。疯狂,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超越常态的状态。

这种状态,往往被用来塑造反派角色。期间最成功的影史反派,莫过于希斯莱杰的小丑。惨白的脸庞,配合一抹猩红的笑,成为了多少人的童年噩梦。当然,也造就了无数的“joker粉”。

从小丑身上,我们可以一窥“疯狂”的意味。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物质世界。我们对物质世界产生的理解,是我们的认知世界。我们的认知世界很难完全等同于物质世界。因为,我们的认知是主观活动,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我们也不可能摆脱我们自身的意识干预。而那些被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允许的干预,就是“常态”。

可以这么说,一个人行事是否是常态的,取决于有多少人跟他一样行事。比如说,大多数人每天都要吃饭。而某某四天吃一顿饭。又比如说,大多数人走路都要穿着鞋子,而某某出门从来不穿鞋子。又比如说,大多数人都要去工作,而某某在家躺平……在这些情况下,后者就被认定为“非常态”。

很显然,“疯狂”是属于“非常态”的一种。但是不能说,“非常态”就是疯狂的。很多情况下,“非常态”的个体,是受制于各种条件,而非其特意如此行事。正如古希腊哲语所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样,有时候,大众的“常态”反而是错误的。

而“疯狂”则必定是错误的。因为“疯狂”,突破了所处的社会框架。“疯狂”的行事,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所有的常态。而且其挑战的过程中,撕裂了原本的平衡。这种暗藏在社会底部运作的平衡力量,被“疯狂”疯狂搅动,乃至破坏。那些由大多数人辛辛苦苦维持着的“常识”和“常理”瞬间湮灭,这种破坏力所带来的,便是无边的恐惧。

人们一旦恐惧,就会下意识地抗拒恐惧源。这种抗拒包括但不限于:摧毁,比如被蟑螂吓到,一脚踩死它;逃避,看到蟑螂,吓得一溜烟跑开;自我催眠,看到蟑螂,拼命自我催眠,祈祷蟑螂快点离开;隔离,看到蟑螂,大脑拒绝思考,当场呆住。

所以,人们恐惧“疯狂”的同时,也抗拒“疯狂”社会框架作为一种本体性的力量,为了保证自身得以绵绵不断,自然更是要掐灭“疯狂”。而人们,大多数人们活在社会中,长在社会中,且吃穿用度都在社会中,自然难以背离整个社会,也没有任何理由背离整个社会。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