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品牌寻新机 新兴品牌聚势能
发布时间:2022-11-02 08:43:38 文章来源:国际商报

■ 本报记者 李子晨


(资料图片)

中国商务新闻网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生产要素正在加速迭代,基础动能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费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方面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日前由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推出,阿里研究院牵头撰写的《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创新报告》中显示,只有将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传统技艺才能得到良好传承。对一些具有市场潜能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文化生活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创新型发展模式推动区域振兴、产业振兴和品牌振兴,使非遗实现可持续发展。

非遗与“国潮”相互助力

2022年,淘宝平台非遗店铺数为32853家,比2020年增长9.5%;非遗交易额比2020年增长11.6%。非遗商品消费者规模已经达到亿级,90后和00后正在成为非遗商品消费主力。

随着消费者对国货的信任度越来越高,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也直接带来非遗商品品质的改善。《报告》显示,近年来国潮风的崛起给传统品牌提供发展新契机,为新品牌提供发展势能,加快了本土品牌“讲好中国故事”的进程。

食品、美妆、服装等各行业企业均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让中国文化元素与品牌构建融合,与消费者需求产生更多情感共鸣,而与非遗联合成为国潮快速提升影响力和品质的最佳途径之一,非遗与“国潮”相互助力,将现代消费潮流化审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基于新平台的流量、注意力经济和网络效应,形成了消费热潮和新风尚。

中华老字号企业大多拥有传统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老字号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127项,被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695家,具有非遗要素的老字号为822家,占总体的72.9%。而在与国潮共舞中,中华老字号也收获颇丰,今年8月,中华老字号内联升在其古色古香的总店大楼二层开设了名为“大内·宫保”的直营咖啡店,凭借老字号嫁接时尚的混搭魅力,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而拥有传统手艺的广东潮州老字号裕德堂,因传承人二代在小红书上推广手拉壶体验活动,为年轻消费者广泛关注。

平台激活非遗消费生命力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非遗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化,可以触达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群,深度嵌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依托大数据技术来处理非遗信息的采集、存储乃至传播、利用,可以更为迅速地实现非遗的有效传播,优化非遗传承渠道,实现传统资源和现代技术的有机对接和融合,从而为非遗传承提供更为便捷的机遇和手段。其中,数字藏品开发更是成为当前非遗数字化领域中的一个热点。2021年中国数字藏品发行平台多达38家,非遗产品发售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超过1.5亿元。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基因正逐步渗透到我国乡村的各个角落,电子商务进农村打通了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互联网+非遗”在乡村振兴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的乡村振兴实践中,非遗和乡村振兴彼此助力、相得益彰,还有许多探索和创新的空间。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禹羌文化资源,对“非遗+旅游”模式展开探索,推出了“大禹祭祀”“羌历新年”“沙朗节”等10余个民俗文化节庆品牌,年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贵州丹寨锦绣谷对“非遗+乡村振兴+电商”模式展开探索,以乡镇合作社、村寨工坊以及系统的技能培训为途径,通过“实体店+电子商务”的方式提升民族手工产品的品牌影响力,由此成为我国民族非遗文创的代表性品牌。

为非遗注入年轻化新动能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非遗复兴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是非遗商品消费者的年轻化。他们很多受过高质量教育,有着高度的文化自信,会主动发掘并传播传统文化之美,这是中国非遗复兴的关键。随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日俱增,非遗也迎来了市场爆发的良机。

非遗年轻化的另一个重要动力是非遗店铺店主和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非遗手工艺人相比,年轻化的非遗企业经营者懂得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善于运用直播等营销手段,能够把现代设计和时尚元素注入到非遗产品的改良和创新中,在满足年轻一代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不断培养新一代非遗手工艺人。

淘宝手艺人商家调研问卷显示,淘宝非遗店铺为传承人的占两成,淘宝手艺人自己经营的店铺占四成以上;超过七成的淘宝手艺人对未来经营表示乐观。其中,淘宝手艺人女性居多,占半数以上,多于男性6%;手艺人呈现年轻化趋势,四成的非遗手艺人是90后。

老家是潮州官塘镇秋溪村,在父辈的影响下,七八岁就开始学传统手钩工艺的黄嘉榆,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就开了淘宝店,2014年创立小黄香蕉手钩。秉承对传统工艺的热爱,黄嘉榆对其进行重塑创新,在自然纯粹的传统手钩中注入玩味十足的设计,让手钩工艺得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年轻人的视野中。目前,在当地固定帮黄嘉榆钩织的阿姨有35位左右。黄嘉榆现在也已经有两家淘宝店,一家专营配饰类,一家专营女装。未来的计划是将手钩与其他材料相结合,挖掘更多的可能性,更好地展现手钩的魅力。

而从小就跟着做裁缝的妈妈学习布艺绣工的刘思蔚,2007年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桂林市龙胜县将当地传统瑶绣工艺与现代时尚文化结合,设计出各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绣件,也开设了网店,店里所销售的商品都出自灵川县、平乐县的乡村绣娘之手。她们之中有40多岁的宝妈,也有60岁以上的老人。刘思蔚的设计作品通过她们的双手呈现出来,再通过淘宝平台走向全国,成为城市里的新时尚。从最开始只有8个绣娘,到现在建起绣房、共有240位绣娘参与,该店铺也有了飞速发展,现在年营业额近700万元。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