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最新:“减碳友好行动”是超越商业目标的实践
发布时间:2022-08-04 21:48:00 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中国商务新闻网在7月27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2022消费创新论坛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市场官董本洪宣布阿里巴巴与19个品牌共同发起“减碳友好行动”。


(资料图片)

“减碳友好行动”包含哪些内容,会给消费领域减碳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围绕上述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报对董本洪进行了专访。

国际商报:阿里巴巴等20家企业此次发起“减碳友好行动”的背景和考虑是什么?

董本洪:阿里巴巴和消费领域19个品牌共同发起“减碳友好行动”,主要出发点是瞄准国家“双碳”目标,与更多有责任感的企业一起将减碳作为履行社会责任与推动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在减碳的道路上,阿里巴巴一直有严格的自我要求。2021年,我们发布了《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动报告》,成为国内首个发布碳中和行动报告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我们不仅提出在2030年之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还提出了“范围3+”的目标——用15年时间,以平台之力带动生态减碳15亿吨。

尽管挑战重重,但我们很幸运与很多志同道合的品牌伙伴同行,希望能够共同构建一个绿色和可持续的新商业生态。

在消费领域,品牌对上游供应链以及下游消费者有很大的牵引作用,我们一起发起“减碳友好行动”,希望消费品牌对产业链上下游产生较好的绿色带动作用,让更多消费者来践行绿色消费理念。

我们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在提升,但市场上的绿色商品供给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何全力打造符合减排标准的绿色商品、绿色工艺,让消费者能够买得更方便,进而形成更好的绿色消费习惯,是平台和消费品牌共同的责任。

当然,减碳依赖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关键技术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变革、相关政策的指导等,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国际商报:“减碳友好行动”的主要内容和预期效果有哪些?阿里巴巴在其中发挥着哪些作用?

董本洪:与一般的倡议活动不同,“减碳友好行动”的发起者们制定了严谨的《行动指南》,从消费行业三个主要场景出发,呈现行业标准化的减碳解决方案。我们相信这可以为更多消费品牌甚至是其他行业品牌提供一些减碳方面的思考与借鉴。

一是减碳商品的规模化。如何在商品的材料、能源能耗、包材等方面形成专业的规则和标准,指导和推动大量绿色减碳商品生产和消费,并且规模化地提供给消费者,我觉得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突破点。

二是减碳物流的普及化。现在许多企业在单个物流节点上可以做到绿色减碳,也取得一些成果,比如增加新能源运输车的使用等。但整个行业绿色减碳还缺乏系统化,我们将共同开展设计,建立行业性的操作标准,统筹物流全链路的减碳方式,希望能够以此牵动整个行业系统化的绿色减碳发展。

三是减碳营销的深入化。让消费者知道什么样的商品是减碳的,并且从了解到喜欢再到习惯,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加强推广。

作为国内领先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责无旁贷。我们还将开放平台的数字技术能力以及多元消费场景的创新能力,与更多品牌开展合作,把更多减碳商品呈现给消费者。

国际商报:品牌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和营收的平衡,乃至两者的相互促进?

董本洪:对于阿里巴巴而言,我们是将减碳等社会责任融入商业设计,通过科技和商业创新可持续地解决社会问题,用责任驱动发展。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方式能让品牌的减碳超越纯公益的范畴,本身变得可持续;同时,基于减碳实践,可以积累和推动商品创新、工艺创新、物流流程与技术创新、消费者触达等,也将成为品牌业绩增长的动力之一。

据调研,现在中国市场上77%的消费者认为低碳的商品属性是其购物选品的重要考量,83%的消费者认为商家有责任推出减碳商品。企业如果能率先推出一系列减碳商品,满足消费需求,一定会更受消费者喜爱,这是一个品牌获得商业增量的机会,而不是任务。与此同时,走上减碳之路也是品牌创新的机会。为满足消费者对减碳的需求,企业需要作创新思考,包括新材料、新原料、新包装、新商业模式等。这样可以推动商业创新,带动商业飞跃式地提升,这也是我们非常期待的。

国际商报:您认为“减碳友好行动”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接下来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实现行动的可持续推进,构建良性的减碳生态?

董本洪:目前要做的调整还不少,比如低碳商品开发尚未规模化推进;低碳物流涉及多链条,管理难度大;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观念正在形成中,有待加强由“知”到“行”的转化。但我们对减碳的努力方向有明确共识,接下来,“减碳友好行动”的发起成员将通过《行动指南》的体系化、可落地、持续性,更高效地助力推进企业的减碳实践,继续探索三大场景的减碳路径,创造面向未来的社会价值与商业增量价值,驱动减碳消费浪潮的涌起和奔腾。未来,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减碳友好行动”,有更多的行业经验沉淀下来。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