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即时看!构建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
发布时间:2022-07-24 22:50:13 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中国商务新闻网废旧产品循环利用在“双碳”背景下有着重要意义。近日,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贯彻《“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委员会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共同举行以“循环·牛仔·启动绿色未来”为主题的牛仔循环发展线上会议。


(相关资料图)

推广可持续时尚理念

探索高值化回收利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兆华在致辞时表示,中国纺联环资委成立11年来,一直积极推动废旧纺织品服装循环利用工作,先后组织实施了“旧衣零抛弃”——走进校园、品牌专项、羽绒专项、楼宇行动等系列活动,并开展了废旧纺织资源回收-工业化分拣-高值化再生循环利用路径研究、循环利用闭环模式产业试点以及价值链评估,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废旧纺织品规模化、高值化循环利用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社会层面加强宣传,组织开展可持续时尚系列活动,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组织可持续时尚秀、与艺术家刘佳玉合作新媒体艺术装置(竹谷河鸣),并联合新天地等商家组织“越环保越时髦”打卡等系列宣教和实践活动,在消费者、品牌方、生产企业之间形成良好互动,传递了可持续时尚理念,有力推动了纺织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他强调,此次启动“中国纺织牛仔循环发展计划”,旨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补齐短板,促进品牌商、制造商、回收商和分拣商在内的循环再利用参与者的协作和交流,共同探索牛仔服装资源回收与高值化利用解决方案,将对促进产业循环生产方式转型,推动纺织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产业部副主任程晧以“中国纺织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他表示,“双碳”背景下,纺织行业绿色循环发展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履行环境责任取得积极进展下,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循环利用能力大幅提升,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25%,203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生产者和消费者意识明显提高,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到30%”。

完善标准体系

促进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环资委资源综合利用业务主管王琳表示,纺织行业将坚持绿色化、智能化、资源化的指导原则,通过绿色设计引领、科技创新驱动,开展行业试点示范,推行清洁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技术、装备升级,推动牛仔行业的绿色设计、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实现行业碳减排。今后,环资委将积极倡导产业链中的品牌商、制造商、回收商和分拣商在内的循环再利用参与者共同参与“旧衣零抛弃-牛仔专项”行动,共同开展探索废旧牛仔服装资源回收与高值化利用解决方案,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推动牛仔绿色供应链建设,加快跨价值链循环利用体系构建,促进牛仔服装产业可持续发展。

广东前进牛仔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宗文表示,目前国内对循环再生材料的产业应用方面还有很多的限制,此次中国纺联启动“牛仔循环发展计划”对于牛仔行业来说正当时。王宗文强调,当前企业急需开展系统的标准的修订和评价,特别是各种再生产材料的安全性、可追溯和认证方面。探讨再生牛仔纱线的产品标准和认证方法,切实找到可行的牛仔循环再利用路径以及牛仔服装的循环再造,从消费者回收到牛仔生产,再到品牌采购,需要全产业链共同行动。前进愿意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引领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有信心将“牛仔面料”打造为最环保的面料。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研发中心主任于广平表示,牛仔行业要开展循环再造,形成完整的循环体系,建设废旧纺织品资源循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是非常必要的。他指出,数据采集是建立大数据库的前提,牛仔服装的回收、分拣、循环再造到绿色采购流程长、环境多、在线数据采集难度大。特别是工业企业的数据采集相对容易,涉及个人消费就比较难,需要有追溯的标识,需要行业标准和科学的算法进行评价。他强调,必须要建立行业的生态机制,只有让行业组织、全产业链中的企业共同支持,才能使这个平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副会长孙淮滨表示,为找到更广泛的规模化解决方案,就要有产业支撑,需要行业组织、平台机构、品牌、企业多方共同协助,形成合力,这不单是国家的责任、行业的责任,也是企业的责任。通过此次会议,联合启动“中国纺织牛仔循环发展计划”,希望更多的机构和企业参与项目相关工作,为纺织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助力,为国家和世界循环经济发展作出示范。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