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绿万家 扮靓新消费
发布时间:2022-05-17 08:43:48 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中国商务新闻网以水性油漆和天然橡胶打造的门窗、耐水耐火且净醛的纸面石膏板、采用天然矿物材料生产且可分解甲醛的涂料……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绿色低碳建材正加快进入城乡百姓家,扮靓万家美好生活,扩大绿色消费。

近日,记者从“绿色建材下乡”活动主要牵头单位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获悉,受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相关各方克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目前活动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将在试点地区启动“绿色建材下乡”活动。与此同时,各大建材企业和消费平台也已做好准备。

绿色建材消费潜力巨大

今年3月,商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2年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的通知》,部署在试点地区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人民对美好生活居住环境的需求在不断提升,不仅要住得宽敞、整洁,而且要健康、环保、安全。”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总经济师孙星寿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城镇和农村居民对住房功能、品质、舒适度等升级改造的需求比较旺盛,绿色低碳建材消费已成为新趋势。

农村绿色低碳建材消费蕴藏多大潜力?据测算,未来15年,中国农村至少需要改造或新建建筑面积260亿平方米的住房,如果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出的宜居型农房标准估算,从设计到土建、室内工程完工(包括简单装修)全部选用绿色建材,每年可带动绿色低碳建材消费2.1万亿元。

对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绿色建材企业有着直接感受。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董占波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石膏板、龙骨产业集团和中国最大的绿色新材料集团,北新建材一直坚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从装配化到健康空间的绿色应用全系统解决方案和绿色产品。近年来,绿色低碳建材市场的消费能力逐步增强,带动了公司业绩快速增长。

主营绿色门窗制造的顺达墨瑟门窗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海琼表示,绿色建材具有健康优质、节能降耗、寿命超长等优点,有利于改善居室环境,保障居民健康。中国消费者对绿色建材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将给节能门窗等高品质绿色建材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公司一直在积极参与推动城镇和乡村绿色低碳建材消费。

作为“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线上战略合作伙伴,京东零售居家事业部总经理何超表示,近年来,绿色建材深受城乡消费者欢迎,大部分家庭都有绿色产品更新迭代的需求。在京东,节能光源、环保漆等产品过去3年复合增长率超45%。城乡道路建设及民用所需的太阳能灯过去3年复合增长率达63%,2021年销售额破1亿元。由此可见,“绿色建材下乡”活动面向的是广阔市场,将逐步有效释放巨大消费潜力。

各方克难筹谋积极推进

孙星寿介绍说,《通知》印发后,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高度重视,多次进行专题研究,会同各有关单位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形成了工作协调机制,组织设计了活动标志体系,发布了首批“绿色建材下乡”活动产品名录,并会同各单位联合推出了统一的(网站)活动专栏作为信息发布渠道等,目前活动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5月至11月将在试点地区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线上平台也将搭建运行,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建材走进试点地区的城镇和乡村。

绿色建材企业也已做好准备。董占波表示,公司已被纳入首批全国绿色建材产品清单和企业名录,目前正进一步加强与各单位协同,积极参与“绿色建材下乡”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北新建材将深挖城镇和农村绿色建材消费潜力,加速推动绿色低碳消费升级。”

“‘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有助于墨瑟门窗更好开拓下沉市场,让高品质门窗走进大众生活,提升乡村消费者生活品质。”倪海琼也表示,墨瑟门窗将积极参与活动,利用企业整体优势,将节能门窗与被动房系统结合,将市场布局重点下沉到乡村,进一步推动老旧房屋改造及新农村建设。

何超介绍,在今年的“618”大促活动中,京东将与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等单位深度联动融合,推动绿色低碳建材消费。促销活动将覆盖全年关键节点,京东将做好对绿色标识认证的绿色建材产品整合及推广,让更多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省心。

谈及各地和企业如何更好搭上绿色建材消费的快车,孙星寿建议,一是试点地区与活动推进组加强合作,并做好工作总结和典型经验推广,通过活动示范效应带动绿色低碳建材推广应用,为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和消费扩大以及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能。二是未获得绿色建材认证的企业加快履行认证程序,尽快参与“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等过程中实现自身更大发展。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