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要成为“学法达人”
发布时间:2016-11-17 11:27:06 文章来源:

记者从山东省检察院获悉,近日,经济南市检察院审查,依法对章丘市市委原常委、组织部长杨高峰(正处级)以涉嫌受贿罪决定逮捕。案件侦查工作正在进行中。(2016年11月8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尽管“为官不为”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却体现出共同的规律和特点:一是庸懒松散,不思进取的“不作为”。有的党员干部一心做“太平官”,认为干事越多风险越大、弱项暴露越多,干实事不如不干事,局限于看摊子、守位子、跑门子,听汇报、看材料,喝茶水、打手机、玩游戏,虚食重禄,尸位素餐。二是抓工作只重表面,不切实际的“虚作为”。有的党员干部调研走马观花,抓工作只靠开会发文件,热衷于做表面文章、造声势、出风头,喊口号,经验做法一篇接一篇,工作却不了了之、没有落实。三是执政观错位,规避变通的“乱作为”。有的党员干部以权力为摇钱树、以政绩为升迁法宝,没有为民之心,只有奢靡之风。对社会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台的新政策、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透,思路不宽,措施不实,打擦边球、搞规避变通,甚至盲干、乱干。

“为官不为”是党员干部在“四风”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当前腐败的一种新的形式。之所以会出现“不作为、虚作为、假作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思想滑坡,宗旨意识淡化。“为官不为”从本质上讲就是党员干部在精神上缺了“钙”,得了“软骨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怕苦怕累思想严重,理想信念出现动摇,党性修养自觉性不强,为民服务意识不到位,群众观念树立不牢固,宗旨意识逐渐淡化,没有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二是物欲膨胀,权力观扭曲。权力创造物欲,淫威逼迫服从。有的党员干部把权力与职责的关系恶意割裂,把“官位”看成自己捞好处、占便宜的筹码,没有特权可用就找不到当官的感觉,“当官发财”的错误思想严重,执政观错位,权力观扭曲,物欲不断膨胀。打着招商引资的旗子,干着为己赚钱的勾当,套取国家巨额财产,损害国家利益。三是攀比心理作祟,担当意识弱化。中央出台各种禁令后,有的党员干部工作热情逐渐降低,感到要求严、“束缚”紧、事难干、官难当;不比贡献大小、比职务高低,不比群众口碑、比金钱名利,不比责任担当、比物质享受,心理失衡,行为失准,工作失职,意志消退,贻误事业发展。

“为官有为、为官真为、为官实为”是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根本要求,体现共产党人的品格和价值追求,考验党员干部的意志和能力,考验党员干部的作风和党性。根治“为官不为”之顽疾,必须勇于亮剑,敢于动真格,喊“停”说“不”,从细节入手,弱处开刀,深挖病根,对症下药,洗澡治病。一是注重教育引导,牢固树立“做官为民”群众观。打牢思想政治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首要任务就是抓好党员干部群众路线教育、权力观和政绩观教育、党纪和法规教育,切实筑牢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自觉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行政,秉公办事,切实解决不作为、虚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同时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为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环境,着力纠正党员干部都是腐败分子的错误观,增强党员干部的社会公信力。二是建立健全制度,强力推进治理“为官不为”常态化。建立健全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比较强的《党员干部日常管理办法》,着重抓那些容易滋生不正之风的领域和环节,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研究出台《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规定》,明确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认定标准、调整程序、调整渠道等;健全和落实准确反映干部作风、政绩和为群众办事能力的考核机制,确保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不出现“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要加强效能建设,使《效能问责办法》落实到位,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执政效率和能力,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下猛药,出重拳,该撤职的撤职、该降级的降级、该调离的调离。三是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着力提升“为官有为”工作水平。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大力选拔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改革型、创新型干部,扎根基层、为民务实的实干型干部。放开选人用人视野,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党政干部队伍渠道,积极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农村、社区基层干部中遴选优秀人才到党政机关工作。坚持统筹协调、宏观调配,营造踏实能干、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干部工作氛围,形成为民务实干部有机会上、有位置上、有能力就能上的选拔机制。不断强化竞争性选拔干部的顶层推动,有效促进整个干部队伍更加生机勃勃、活力迸发。(文/姜楠)

 

http://fanfu.people.com.cn/n1/2016/1108/c64371-28842930.html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