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现状调查:“一桩难求”与“僵尸桩”现象并存 运营维护问题日益凸显
发布时间:2023-06-06 20:27:11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充电桩作为基础设施也快速发展。但在实际使用中,新能源车主目前普遍面临“充电焦虑”。《证券日报》记者在多个城市和乡镇走访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充电桩在建设总量上存在缺口,同时还存在着信息化程度不足、运营维护不到位等问题。

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发展的政策频出,给充电桩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助力。各地政府需统筹协调,瞄准群众充电所急所盼,各企业需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运营新模式探索,逐步化解车主‘一桩难求’与车企‘有桩没车’的矛盾,形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与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充电桩数量仍存较大缺口

“小区公共场地新建了一排公共充电桩,真是太好了,以后充电就方便多了。”成都市民李女士表示。她已经使用新能源车5年,以前需要绕道3公里去家附近的充电站充电,现在终于得到解决。

不过,“充电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许多车主。一名物业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近几个月来,咨询安装私人充电桩和要求小区统一桩公共充电桩的业主越来越多。我们场地有限,业主均没有固定车位,所以无法接受安装私人充电桩的申请。我们也在积极推进建设公共充电桩,但因涉及到需要协调解决场地空间、消防安全、安装收费等问题,估计还需要一些时间。”

“第一次买新能源车的客户,咨询最多的就是充电问题。现在新能源车的充电方式一般包括家用充电桩、公共充电桩、便携式充电。部分客户因为不能安装私人充电桩,暂时搁置了买车计划。其实我们有不少客户就是使用公共充电桩,一般在公司附近的充电站充电。相信以后随着公共充电桩加速建设,客户会更加便捷。”在深圳布吉万象汇购物中心的一家新能源车门店,销售经理刘女士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

一二线城市充电桩的建设尚且存在缺口,相比城市,乡镇的充电桩数量则更加“捉襟见肘”。

“年年开车回老家,到目前为止,镇上依然一个公共充电桩都没有,要开十多公里到城区才有充电桩。每次只能从家里接一根长长的充电线,不仅充电耗时长,还存在安全隐患。”老家在中部地区一乡镇的黄建表示。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乡镇的充电桩少,主要是因为运营商看不到预期的回报,建设速度远不及城市。”

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0%。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车桩比约为2.5:1,距离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提出的“2025年实现车桩比2:1,2030年实现车桩比1:1”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尤其部分乡镇的充电桩数量远远不足。

“一桩难求”与低利用率并存

“节假日高峰期在高速服务区充电,至少要预留2个小时排队。今年‘五一’小长假我们驾车出游,300公里的路程,往返途中各在服务区充了一次电,每次等了3小时,时间全耗在充电上了。”车主郑先生告诉记者。

一边是“炙手可热”,另一边却是“门可罗雀”,充电桩的利用率两极分化明显。记者了解到,在早期建设的一批充电桩中,部分无人问津,加之缺乏运营维护,已成为“僵尸桩”。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指出,在充电桩设施建设的初期,出现过于超前投建或跑马圈地的现象,优先把充电桩建起来,而没有充分考虑布局的合理性。

“一是一些安装在地下车库的公共充电桩,较难被车主找到,因此使用率低;二是一些城市的停车位比较紧张,充电桩经常被燃油车占位,服务方也听之任之,一来二去这些充电桩利用率也越来越低。”一充电桩运营商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部分充电桩的利用率低,与信息化程度低有关。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充电桩建设中,信息化是不可少的一环。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APP来集中管理充电桩信息,不同的APP管理着不同的充电桩,导致车主要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充电桩,手机里面要装所有APP,且各APP信息的精准度参差不齐,有的无法准确显示车位是否被占用、设备是否故障、充电时长、通讯协议等关键信息。”

张翔表示:“要解决‘充电难’,一方面要在增量上下功夫。多建桩,充电排队问题才能够缓解。另一方面要在存量上下功夫。通过加强运营维护、提升信息化程度,来提高对现有的充电桩的利用率,解决‘僵尸桩’问题。”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