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全球第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跑出“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3-07-07 10:17:28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近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里程碑时刻。自1995年第一辆新能源车下线至今,28年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壮大,跑出发展“加速度”。

2000万辆意味着什么?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和出口国,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引擎”在哪儿?

产销连续8年全球第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迎来一个个重要时刻:2020年9月,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500万辆;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2023年7月,迎来第2000万辆的下线。第二个1000万辆,仅用了1年零5个月时间。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说,2000万辆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正成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万辆背后,是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超过60%。今年1—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延续良好发展态势,产销分别完成300.5万辆和2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5.1%和46.8%;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7.7%,远超14%的全球平均水平;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前5月累计出口45.7万辆,同比增长1.6倍。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说,70年来我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时刻。

引领电动化智能化转型

作为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代表车型,昊铂GT不仅是广汽埃安最新开发推出的高端品牌车型,也是昊铂品牌的第一款量产车型。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表示,打造昊铂品牌,就是要借助汽车“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共享化)快速发展的机会,为年轻人打造先进、新潮、好玩和高品位的“潮品”。

随着消费者新能源意识和消费能力的提升,高端纯电车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这背后,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的有力支撑。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中国动力电池材料和新技术应用不断取得突破。例如,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千克,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新型成组技术、高镍无钴电池等实现突破应用。相关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截至去年底,中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个、换电站1973座,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充换电网络。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力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品牌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引领着全球汽车产业以电动化、智能化为主要方向的转型升级。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从规模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的新阶段。

在中高端汽车市场突破明显

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如近期就有继续减免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动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等政策施行,源源不断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活力。

近年来,各部门先后推出70余项支持政策措施,建立了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产业体系,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与相关行业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

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国内20—30万元区间新车消费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已经从2017年的8.5%提升至17.5%。今年1—5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即销售占比)超过30%,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逐步走强,在中高端汽车市场突破明显。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下线,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和出口国的地位,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重要优势。

多地政府也正乘势而上,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汽车产销大省广东为例,2022年,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9.7万辆,同比增长142%,占全国总产量的18%,相当于每6辆新能源汽车中,便有1辆是广东造。广东省副省长孙志洋说,汽车产业已成为广东第八个超过万亿的产业集群,未来,广东省将进一步发挥既有优势,加速构建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高慧君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