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众议长麦卡锡打包票:美国这次最终不会陷入债务违约
发布时间:2023-05-22 05:57:43 文章来源:腾讯网

(观察者网讯)经过第二次谈判,美国拜登政府和国会似乎有望突破僵局。当地时间5月17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共和党籍)麦卡锡表示,他认为美国“最终不会陷入债务违约”。美国总统拜登同日也对谈判态度积极,同时宣布缩短海外行程,专心处理债务问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前,国会两党、拜登政府与国会之间就债务上限问题相互扯皮推诿,一度出现政治僵局。

目前距预计违约之日(6月1日)仅有约两周时间。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称,最新迹象表明,拜登政府和国会停滞了数月的谈判正进入一个“更严肃、更具体”的阶段,可能更接近达成协议。

CNBC报道截图

麦卡锡是在与众议院少数党(民主党)领袖杰弗里斯一同接受CNBC节目采访时,做出的上述表述。此前一天(16日),麦卡锡在白宫会见了拜登、副总统哈里斯和其他国会两党领袖,试图在拜登19日启程前往日本前就债务问题达成一项协议。

CNBC称,麦卡锡在采访中并没有对谈判的进展感到乐观,但是他表示,拜登愿意谈判的态度让他感到鼓舞。他表示:“我认为,最终我们不会出现债务违约”。

“我唯一有信心的是,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架构,可以找到一个得出结论的方法”,麦卡锡告诉CNBC,现在“时间非常紧迫,但我们将确保按部就班地完成这项工作”。

麦卡锡称“不会出现违约”,视频截图

早在5月1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便致信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等国会领导人,警告美国政府或将最早在6月1日突破债务上限,出现债务违约,比此前预测的日期提早数周。

据美媒此前报道,实际上,美国政府早在1月就理论上达到了3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但是财政部可以通过挪动资金等金融手段“非常措施”短时间保证政府的正常运行。虽然这被称为“非常措施”,但是美国财政部近年已多次被迫使用这些手段,以至于“非常措施”已经被认为“常态化”了。

对于一触即发的债务违约,拜登等民主党人认为应无条件提高债务上限,因为其反映的是政府先前开支情况,但共和党人坚持要先同意削减政府开支,再谈上限问题。5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与参众两院两党领袖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讨论,但没有取得任何突破。

CNBC提到,在17日采访中,麦卡锡和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杰弗里斯虽然都同意16日谈判取得进展,但二人仍坚持自己的立场,其中一个争议点在于“是否将联邦食品福利与工作要求挂钩,以削减福利和政府开支”。

麦卡锡坚持认为,工作要求是“负责任的”做法;但另一方面,杰弗里斯坚称共和党的要求“是不可能的”,但同时表示,他对谈判持乐观态度。

拜登、哈里斯16日在白宫会见国会两党领袖,图自路透社

另据路透社报道,拜登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17日在谈判结束后发表讲话称:“我们将团结起来,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在座的每一位领导人都明白失败的后果。”

过去一段时间,美国财长耶伦多次警告称,债务违约将酿成“一场经济和金融灾难”,并损害美国的信用评级,对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产生不利影响。CNBC也指出,债务违约将扰乱全球市场,令美国经济陷入混乱。根据美国债券评级机构穆迪公司最近预测,如果出现违约,美国GDP将下降4%,逾700万工人将失去工作,即使是短暂的违约也会导致200万个工作岗位流失。

值得一提的是,拜登还宣布他将大幅缩短海外行程,于本周日(21日)返回华盛顿。

根据白宫和外媒此前消息,拜登原计划将参加于5月19日至21日在日本广岛举行的G7峰会,之后到访太平洋岛国,成为历史首次访问该区域的美国总统。5月底,拜登还将访问澳大利亚,在悉尼参加首次在澳举行的美日澳印四边安全对话(QUAD)领导人峰会。

《纽约时报》:这是美国国内政治破坏外交政策的表现,将利好中国

美媒《纽约时报》对于拜登这一决定颇有微词,在17日连发两篇分析文章称,拜登缩短海外行程是“美国国内政治破坏外交政策的表现,而且这发生在关键时刻、关键地区”。而美国如今一系列的“政府长期停摆、银行业危机、债务上限之争甚至政治暴力,也促使外国领导人将美国的不可预测性纳入他们的考量”。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全球事务教授布兰兹(Hal Brands)还说,这“利好中国”。他声称:“中国会拿这件事大做文章,该区域国家接收到的信息将是,‘你不能指望一个连基本治理都有障碍的国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热门推荐HOT

最近更新

猜你喜欢LOVE

Copyright @ 2001-2023 www.u74.cn All Rights Reserved 商业时报网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网站信息内容,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未经书面授权,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商业时报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皖ICP备2022009963号-4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供稿服务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